楚国对日益强盛的晋国非常不满并不安,想方设法要阻止晋国向南发展。
但是,晋国如果想称霸中原就必须向南扩大自己的国土。
所以,晋楚两国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且说公元前643年,鲁国同卫国结盟。
齐国国君认为鲁国这是图谋不轨,便几次进攻鲁国。
鲁国是小国,只能向楚国求助。
而宋国自泓水之战被楚国击败之后也怀恨在心,不甘心屈服在楚国之下,便去投靠了晋国。
这使得晋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楚国更想出兵攻打齐国和宋国,一来可以保住鲁国,巩固自己的势力;二来可以阻止晋国向南发展。
与此同时,晋国也想借着搭救宋国的名号,出兵中原。
如此一来,晋楚两国的一场大战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633年冬天,在楚成王的率领之下,楚国、郑国、陈国、蔡国等众多国家一同攻打宋国,最终将宋国的国都商丘团团围住。
宋国国君派大臣公孙固火速赶往晋国请求援助。
晋文公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商议此事。
晋国大臣先轸坚决劝晋文公出兵解救宋国。
因为这样既能够帮助晋文公称霸中原,又能够报答当日流亡之时,宋国对其的帮助。
但是,如果率军前去相助宋国,必须要经过曹国和卫国。
而这两个国家是楚国的附属国。
况且,楚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如果与之正面交锋,晋国没有必胜的把握。
此时,大臣狐偃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后,建议晋文公先攻打曹卫两国。
这样楚国必定会分兵去支援这两个国家。
如此一来,宋国的危机便自然解除了。
晋文公果断地采纳了这个建议。
但是,晋国最大的敌人还是楚国。
晋文公在战前考虑到了这点,于是他按照攻打大国的规模,将军队扩充了好几倍,并让一批非常优秀的将军来统领军队。
所有的战前准备都做好之后,公元前632年1月,晋文公迅速把大军调集到卫国的边境,借口说当年流亡之时,曹国国君侮辱过自己,现在要攻打曹国报仇,要从卫国经过。
这个要求遭到了卫国的拒绝。
此时,晋文公并没有立即攻打卫国,而是将大军调走,绕了过去,然后再出其不意地直杀入卫国。
卫国军队此时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
很快,晋国便占领了卫国的国都,随后占领了整个卫国。
接着,晋文公又率大军攻打曹国,两个月之后便占领了曹国,并俘虏了曹国国君。
但是,楚成王并没有分兵来救这两个小国而是继续攻击宋国。
此时,宋国国君又派人前来向晋文公求救。
晋文公对此也十分为难。
如果他不出兵支援,宋国必定会投降楚国,晋国便失去了称霸中原的跳板;如果他出兵又没有绝对的把握可以战胜楚国,况且,当日流亡之时,楚国国君还曾帮助过自己。
晋文公左右为难之时,大臣先轸考虑到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后,便献了一计。
(第5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