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遇大饥荒,草根树皮都已吃尽,民无可食,只剩了一双绿眼,在痴儿娇女身上扫来扫去。
但谁又忍心吞食自己的亲生骨肉呢?虎毒不食子,礼国之民难道还不如禽兽么?于是我们可敬的祖先便发明了一种既能延续物质文明又能保全精神文明的两全其美的良策,那就是交换子女,然后再煮了吃。
你看,不食亲生,仁也;以亲生骨肉救他人于垂危,义也;有来有往,礼也;既保全性命又不丧天良,智也;平等交换,三男易四女,病童换死婴,信也。
仁义礼智信,五德俱全,简直抵得上半个圣人了!
但是非曲直,各人心里明白。
哪个敢说他吃的不是亲生骨肉呢!
所以这种易子而食的戏法,虽然从《左传》以来就史不绝书,但好像还没有人像我这样赞不绝口的。
幸好,那样的时代是永远地过去了。
然而我们中国的每一样国粹似乎都只会变种,而很难断根。
近日听到许多当代的“官场现形记”
,其中有关提拔年轻人才的片断,尤其令人喝彩。
机关要大改革,老的病的都要下,有人计无可施,便瞪了一双赤眼,在犬子爱女身上瞄来瞄去。
但谁又胆敢那么理直气壮地“内举不避亲”
呢?于是,我们祖先遗传在我们血液中的某种机制便开始发挥它奇妙的效用了。
今天,张主任提拔王书记的长子去当公司经理;明天,王书记举荐李处长的次女来做妇联主席;后天,李处长干脆让贤给张主任的三内弟。
真是天衣无缝,妙不可言。
从中不仅可以理出个仁义礼智信来,而且高就高在交换方式早已超越了那种小农经济模式,达到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横向联系水平了。
古人有知,自当甘拜下风。
不过古人易子而食,是自知理亏的。
鲁迅替他们说过:“难见真的人。”
但今人易子而仕,却似乎可以上报父母、下对子孙,仿佛做成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业。
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威势,又可以靠了亲生骨肉的力量得到延续和保全了。
不知他们的子女们作何感想。
我以为,与其这般半羞不臊地被当做活礼物送去干那尸位素餐的营生,日后父子两代遭人垢骂,还不如就学那古时的小儿,乖乖地眺进锅里,让大人吃了算了,这样起码能够落下一个孝子的美名。
易来易去,食来食去,仕来仕去,对子女都绝不是幸事。
不知一些人的“易子”
模式,还会玩出什么花样来。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