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人性本自由,劳动最可爱,本来无阶级,平等最应该。
不是政治家的陶渊明走的就是这种釜底抽薪的路子。
陶之后一千二百年,欧洲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
而且巧得很,也是用文学作品来表达未来社会的蓝图,但不是散文,是两本小说,在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极大。
这就是1516年英国人莫尔出版的《乌托邦》和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出版的《太阳城》。
所以《桃花源记》也可以归入政治文献而不是只存在于文学史中,其实《桃花源记》又何尝不可以当成小说来读呢。
甚至那两本书的构思手法与《桃花源记》也惊人地相似。
陶渊明是假设几个打鱼人误入桃花源,而在《乌托邦》里是写一个探险家在南美,误登上一孤悬海中的小岛。
岛上绿草如茵,四周波平浪静。
街上灯火辉煌,家家门前有花园。
每个街区都有公共食堂,供人免费取食。
个人所用的物品都可到公共仓库任意领取,并无人借机多占。
更奇的是,他被邀参加一个订婚仪式,男女新人都要脱光衣服,让对方检验身体有无毛病,然后订约。
其道德清纯、诚实高尚若此。
探险家在这里生活了五年,回来后将此事传于世人,就如武陵人讲桃花源中事。
《乌托邦》成书后顷刻间风靡欧洲,被译成多国文字,传遍世界。
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也把它介绍到了中国。
1637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又出版了一本书《太阳城》。
很巧,还是陶渊明的手法。
一个水手在印度洋遇险上岸,穿过森林进到一座城堡,内外7层,街道平整,宫殿华丽,居民身体健康,风度高雅,衣食无忧。
在这个城市里没有私产,实行供给制。
服装统一制作,按四季更换。
每日晨起,一声长号,击鼓升旗,大家都到田里劳动。
没有工农之分,没有商品交换,没有货币。
孩子两岁后即离开父母交由公家培养。
总之一切都是公有,需求由政府实施公共分配。
甚至婚姻也是政府考虑到后代的优生而搭配,靓男配美女,胖男配瘦女。
又是那个水手归来“海外谈瀛洲”
,如同武陵人讲桃花源。
这本书同样风靡全球,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又一块里程碑。
以幻想理想社会类的文学作品而论,有三大里程碑:《桃花源记》《乌托邦》《太阳城》。
“桃园三结义”
,陶渊明是老大。
为了追求真实的桃花源,除出书外,还有人身体力行地去试验。
1825年4月,英国人欧文用15万美元在美国买了一块地,办起一个“新和谐公社”
。
这公社规划得十分理想,有农田、工场、住宅、学校、医院。
公社成员一律平等,也是吹号起床,集体劳动,吃公共食堂。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