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李隆基听信谗言说,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人放弃陕州几百里疆土不守而守潼关,这是在动摇军心,随后便下旨杀了这两人。
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潼关失去了军事将领,几乎失守。
随后,李隆基命哥舒翰率八万人马进驻潼关,加上原来的守军,潼关此时有二十万军队。
话说洛阳失守前后,唐朝统治者便迅速调集兵力在洛阳南面、北面和西面抗击安禄山的军队,从而延迟了安禄山的进攻。
此时,安军与唐军陷入了相互对峙的局面。
在潼关,哥舒翰率重兵把守,多次击退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的进攻;在河南,唐真源率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经过几十天的奋战,击退了安禄山手下令狐潮和李怀仙的进攻;在河北,二十万唐军在颜杲卿、颜真卿等人的率领下与安禄山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
为了支援河北,郭子仪和李光弼多次率军到河北,击败了安禄山手下高秀岩的进攻。
随后,安军再次围困常山,常山颜杲卿浴血奋战,直到粮草耗尽,俘虏之后牺牲。
随后,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一同击退了安禄山的军队,再围攻史思明,收复了河北的大部分失地。
此时,安禄山退往范阳的路被切断了,前方的路又被堵死了。
公元755年(天宝十五载),李隆基判断失误,认为安禄山在洛阳没有防备,唐军可以大举反攻。
但是唐将哥舒翰认为安禄山不可能没有防备,建议李隆基让唐军继续驻守地势险要的潼关,拖垮安禄山。
而郭子仪和李光弼则主张,率军去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如此一来,安禄山必定会乱了阵脚。
但是李隆基急于求胜,根本不听这些非常好的建议。
于是,同年六月,哥舒翰被迫率军离开了潼关到了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南部的西原地区。
结果哥舒翰的军队在行军中,误入崔乾祐的埋伏,唐军死伤惨重,二十万人后来只有八万人逃回了潼关。
随后,崔乾祐便攻破了潼关,哥舒翰被生擒,然后投降。
随后,安禄山军队长驱直入,准备攻打长安。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在杨国忠的建议下,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不久,长安便被攻下了。
李隆基在去往四川的途中,唐朝将士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杀死了奸臣杨国忠,并逼死了杨贵妃。
随后,有些大臣劝太子李亨不要留在四川,应该留在外面征集西北边疆的唐军,再召回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队,合力进攻范阳。
李隆基后来也同意李亨留下。
李亨很快便离开四川到达了灵武。
灵武位于河套平原地区,既方便指挥和控制西北边境的唐军又方便南下关中,或者东进攻击安禄山的后方,是一个战略重地。
随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
随后,李亨以灵武为大本营,逐渐集中了西北地区的军队再加上郭子仪的五万军队,准备反攻。
话说安禄山攻下长安之后,安禄山手下史思明再次率军攻打常山等地,企图解除后方的威胁,随后围攻太原,但是围攻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来。
唐将李光弼为了抗击史思明军队,命人挖地道通到城外,史思明的军队一靠近太原城便被地道中出来的唐军所杀。
史思明仗着兵力多,对太原的攻击反而更加猛烈。
此时,李光弼想出了一个妙计,那就是派人挖地道一直通到史思明军营附近,然后将地下掏空,用木棍支撑着,然后再假装向史思明投降。
史思明接到李光弼要投降的消息,立刻调动军队前来谈判。
正在此时,地面就塌陷了,史军的士兵纷纷跌入土坑中,李光弼乘机袭击史军,歼灭了一万多人。
而正当史思明在太原与李光弼浴血奋战之时,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谋害了。
安庆绪继位之后,调史思明去范阳,留下蔡希德在太原。
不久之后,李光弼全力进攻蔡希德军队,歼灭了七万多人。
至此,太原的包围战取得了圆满成功。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安庆绪命手下尹子奇率十多万军队进攻睢阳。
(第5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